首页 > 百家姓

[ zhào ]

读音:zhào

拼音:zhao

简繁:趙

五笔:FHQI

五行:暂无

部外:暂无

五笔:FHQI

笔画:9画

吉凶:吉

仓颉:GOK

结构:半包围

郑码:BOOS

四角:44800

区位:5352

统一码:8D75

异体字:趙

英汉互译:surname,ancient state

笔顺:横、竖、横、竖、横、撇、捺、撇、点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82018年82014年8
2013年92007年82006年8
1995年91987年71982年12
明朝12元朝6宋朝4
北宋1

内容来源于:www.tangqie.com

起源

赵姓主要源自:嬴姓。

赵姓起源一

汉族赵姓出自嬴姓,嬴姓的出现是因为舜帝(姚姓,后代以姚为姓)赐姓给他的女婿伯益(颛顼帝孙)为“嬴”,并把自己的姚姓的女儿嫁给他。虽然使用嬴姓的祖先是伯益,但赵姓的具体始祖是造父。

赵姓起源二

周孝王传至周幽王时,因幽王无道,造父的7世孙赵叔带离周仕晋,从此赵氏子孙世代为晋大夫,掌握晋国大权。到战国初年,赵氏联合韩、魏二卿击败智氏,瓜分智氏封地,继而赵敬侯赵襄子联合魏武侯、韩哀侯三家分晋,建立赵国。至他的孙子赵籍时,正式获得了周威烈王的承认,与韩、魏两家并列为诸侯。公元前222年,赵国为秦国所灭,赵国王室纷纷散落民间。因为造父是秦人和赵人的共同祖先,而且自造父开始姓赵,所以秦国公族也姓赵,比如秦始皇嬴政又称赵政。秦国公族也以赵为氏,有“诸赵”的说法。

赵姓起源三

源于帝王赐姓或外族改姓。先后匈奴人、女真人、党项人、鲜卑人的李姓、穆姓、隆姓、宇文姓、拓跋姓的历史人物,被赐姓赵,如汉代有赵安稽(匈奴人),赵曳夫(“南蛮”人),五代有赵国珍(牂牁酋长的后裔)。再有蒙古族人成吉思汗三弟合赤温后裔避乱于甘肃陕西等地,随母姓改汉姓赵。

赵姓起源四

源于冒姓。因避祸、姻亲、过继、入赘等原因改姓的情况很多,这在姓氏学上称之为“冒姓”。赵氏中也有不少这样的情景。其中多数为:清王朝覆灭后,清官职人者及家中子女岌岌可危,因害怕被压迫多年的其他民族复仇,伊尔根觉罗、爱新觉罗等满姓氏者迫于压力改名换姓,不少人便改的是“赵”姓。

2008年,赵姓人口单位面积内密度最高的地区在山东半岛和淮河流域,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7.5人以上,有的地区达到11人以上;其次在河南、河北、东北三省、安徽北部、江苏北部、陕西中部、四川北部,每平方公里的赵姓人口达到6人以上。赵姓分布密度示意图表明:密度最高的(6人以上/平方公里)地区仅仅占国土面积的16.9%,赵姓人口大约1176万;4.5—6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

土面积的13.7%,赵姓人口大约704万;1.5—4.5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26.8%,赵姓人口大约715万;不足1.5人/平方公里的地区占国土面积的42.6%,赵姓人口大约153万。

赵姓分布很广,但不均衡。赵姓在北方地区是常见的姓氏之一,沿黄河流域的省区是赵姓分布的主要地区。赵姓在人群中分布频率示意图表明:在河北、冀鲁大部、山西、陕甘宁大部、内蒙古中部,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3.2%以上,中心地区可达5%以上,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11.8%;在沿鲁、苏、皖、豫、鄂、陕至四川北部一条宽百余公里的地段,四川中西部、云南西南、沿川、青、甘、宁至内蒙古一条宽120公里的地段,东北地区,赵姓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一般达2.4%—3.2%,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2%;在皖苏南部、浙江、赣闽北部、湖北南部、湖南北部、贵州、四川东南、云南东部、青海东部、甘肃中部、新疆西北,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在0.8%—2.4%,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28.4%;在其他地区,赵姓一般占当地人口的比例不足0.8%,覆盖面积占了总国土面积的37.8%,其中比例不足0.5%的地区占了16%。

天水郡:西汉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初置。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)。

涿郡:汉高帝时置郡。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。

南阳郡:战国时秦国置郡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。

颖川郡:秦时置郡。此支赵氏,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。

下邳郡: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,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,治所在下邳(今江苏睢宁)。明朝时期废黜。

平原郡: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(公元前206年),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禹城、齐河、临邑、商河、惠民、阳信等地。东汉以后,或为国,或为郡。北魏时期废黜。

汉阳郡:东汉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,魏恢复天水原名。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,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,到南朝北周时废黜。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。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,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。

天水堂: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。

“琴鹤堂”: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,人称“铁面御史”。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,一清如水。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,就高兴地弹琴取乐。他养了一只鹤,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;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。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,只有一琴一鹤。赵氏还以“天水”、“孝思”、“谷治”、“萃涣”等为堂号。

“半部堂”:五代后周时,赵普助赵匡胤发动“陈桥兵变”建立宋朝。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。他又提出了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,巩固了中央集权,想方设法,把天下治理得很好。宋太祖就问:“爱卿!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?”赵普回答说:“我不过是靠了半部《论语》罢了!”赵普死后,家人整理他的书箱,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,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《论语》。

此外还有孝思堂、萃涣堂、爱日堂、顺和堂、忠恕堂、明宗堂、明德堂、庆源堂、积善堂、乐善堂、绵远堂、茂文斋、沐恩堂、孝义堂、著存堂、怀永堂、嘉会堂、清献堂、棣华堂、崇礼堂、文贤堂、沐思堂、谷诒堂、衍庆堂、双砚堂、敬彝堂、成文堂、永厚堂、忠恕堂、文杏堂、孝义堂、敬睦堂、永思堂、敦本堂、崇谊堂、崇本堂等堂号。

一、(趙)zhào

现行常见姓氏。为我国最大姓氏之一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,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佤、高山、仡佬、布依、傈僳、纳西、景颇、阿昌、哈尼、锡伯、东乡、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赢姓,与秦国同祖。少皡之后皆祖皋陶。皋陶十世曰蜚廉。蜚廉二子,一曰恶来。恶来之后为秦;二曰季胜,季胜生孟增,得幸於周成王,是为宅皋狼。皋狼生衡父。衡父生造父,为周穆王御。穆王赐以赵城,为赵氏。世居天水,其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。居涿郡者,后有天下。”故赵城在今山西赵城县西南。望出天水、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汉有赵安稽,匈奴人。”安稽,成帝时人,封昌武侯,此赵则出自匈奴族。

3、又据《旧唐书》云:“唐有赵曳夫,南蛮人。”则此赵出自唐代南方少数民族。

4、又据《五代史》称:“赵国珍,柯蛮酋之裔。”国珍,唐代宗时官工部尚书。牂柯,或作“牂牁”,音zāngkē,汉置郡,故地在贵州德江县西。此赵则出牂牁一带少数民族。

5、或为刘姓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载:“五代赵延寿本姓刘,为赵德钧养子,冒姓赵氏。”

6、又,其《总论·赐姓》又载:“赵氏,宋国姓(故当赐姓别氏):西夏李继棒赐姓名赵保忠、李继迁赐姓名赵保吉;神宗时州团练使穆辰,赐姓名赵思忠;河湟羌隆赞出降,赐姓名赵怀德;西番巴沁凡卜内附,赐姓赵氏;赵良嗣本燕人马植,易姓李,微宗赐姓赵氏;宇文虚中谋劫二帝归宋,不克而死,开禧中赐其后姓赵氏。”则此或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;或出自古之河湟羌;或出自古土蕃族;或出自古鲜卑族;或为马姓所改;或为穆姓所改,或为李姓所改,或为宇文氏所改。

7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又称:“元协楚尔,永古特氏,幼鞠于外祖兆斋家,人言伪为赵家。因姓赵氏;又,赵良弼,女真人,本姓兆斋氏,伪‘兆’为‘赵’,遂以赵为氏。”又,“明赐元人巴图姓名赵忠美。”则此赵或出自蒙古族,或出自女真族。

8、今佤族之赵姓,由佤姓“赛琐”所改。

9、今景颇族之赵姓,由“准瓦”氏所改;

10、今阿昌族之赵氏,则出自“喇父”氏。

11、今锡伯族之赵氏,由觉罗氏所改,速读“觉罗”二字取近似之音,谐以汉姓“赵”而得。

12、今回族之赵姓,始自元朝:“元赛典赤·赡思丁之后伯颜之裔。伯颜在元朝官至荣禄大夫、中书省平章政事,是元宪宗宠信的人物。元灭宋后,搜查皇室赵姓极严。姓赵的害怕杀头,便改了姓。宪宗发觉后,为了纠正此事,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姓为赵,以示放松查禁,回族之赵姓即由此姓。”注(8)——(12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13、哈尼族之赵姓,据《哈尼族简史》称:“天启《滇志·临安府·土司官志》:各长官司,俱本土罗罗和泥人,原无姓名,各从族汇之本治定名,或随世递承其父名之末字,更接一字相呼。弘治初,知府陈晟,以《百家姓》首二句,司分一姓,加于各名之上,惟纳楼东受。”

二、(趙)

赵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3%,为中国人口最多第七大姓。

赵姓起源:

1、系自嬴姓,帝颛顼之裔伯益之后。伯益13代孙造父善御,事周穆王,受封赵城(故城在今山西赵城西南),因氏。

2、夏桀臣有赵梁,则造父之前已有赵氏。

3、匈奴人姓。汉时昌武侯赵安稽为匈奴人,见《汉书》。

4、唐时南蛮亦有此姓,见《旧唐书》。

5、唐时贵州苗裔有此姓,系牂牁蛮酋之裔,见《五代史》。今苗族姓。

6、宋时李、穆、隆、马、宇文等赐姓赵,历代冒姓亦多赵氏。

7、金时斡准氏、术甲氏、黄掴氏(亦作汪古)、雍古氏等汉姓均为赵。

8、西夏人姓。

9、宋时犹太人定居开封,其后裔有李、赵、石、艾、金、高六姓。

10、清满洲姓,世居沈阳、沾河等地。又,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、喜塔喇氏、阿颜觉罗氏、觉尔察氏、伊尔根觉罗氏、阿哈觉罗氏、兆佳氏、鄂卓氏、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者。今满族姓。

11、清广西南宁府土司赵姓始于明朝。

12、瑶族姓。又云南金平瑶族勒鸣氏,汉姓为赵。

13、德昂族居荣聂拉氏,汉姓为赵。

14、佤族姓。又云南沦源佤族赛叟氏,汉姓为赵。

15、景颇族梅准瓦氏,汉姓为赵。

16、鄂伦春族帽活依尔氏,汉姓为赵。

17、锡伯族觉罗

赵姓名人:

赵夙,晋大夫。赵匡胤,宋朝开国之帝,涿郡人,仕周为殿前都点检,归德节度使,将军拒契丹,至陈桥驿,将士大噪,拥之南还,受周禅,即帝位,国号宋。

郡望: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、天水。

历史名人

赵姓古代名人

赵宣子春秋(公元前655年—公元前601年),名盾春秋中期晋国的正卿,是晋国历史上颇有建树的政治家,赵国的先祖。

赵武春秋(?—公元前541年),赵氏孤儿的原型奸臣屠岸贾灭赵氏三百多口,下令屠全城婴儿,程婴抚养赵武长大,手刃屠岸贾为赵氏复仇。春秋末期著名政治家。

赵简子春秋(?—公元前476年),名鞅春秋后期晋国杰出的政治家,赵国的奠基人。

赵襄子春秋末期(?―公元前425年),名无恤春秋末期晋国政治家,与其父赵简子并称简襄之烈。在位期间打败了强大的智伯,奠定了三家分晋的基础。

赵雍战国(约公元前340年—公元前295年),即赵武灵王战国时赵国的第六位国君,改革赵军传统装束,实行“胡服骑射”,提高了赵军战斗力,使赵国成为战国后期一度能与秦国抗衡的军事强国。

赵奢战国(公元前265—公元前245年),赵国宗室名将善用兵,因功被封马服君,成为汉族马氏大宗的始祖。

赵佗秦朝(约公元前240年—公元前137年),秦朝著名将领后南下百越,建立南越国。

赵云三国(?—229年),三国时期蜀汉名将。

赵普北宋(922年—992年),北宋初期的贤相为北宋的建立立下了汗马功劳,有“半部《论语》治天下”之美誉。

赵匡胤宋朝(927年—976年),宋朝开国皇帝原为五代后周时大将,公元960年他发动了“陈桥兵变”,建立宋朝。

赵光义宋朝(939年-997年),宋朝的第二位皇帝。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太祖讳改名赵光义,即位后改名炅。,[25]

赵佶宋朝(1082年—1135年),宋神宗第十一子、宋哲宗之弟宋朝第八位皇帝。先后被封为遂宁王、端王。

赵孟頫元朝(1254年—1322年),元代杰出书画家,其笔法圆转遒丽,人称“赵体”。

赵南星明朝(1550年—1627年),明政治家、散曲作家。字梦白,号侪鹤,别号清都散客,河北高邑人。万历进士,官至吏部尚书。为东林党首领之一,与邹元标、顾宪成号称海内三君。

赵左明朝(1573年—1644年),明画家。字文度,华亭人。工画山水。受业于宋旭,宗董源、倪瓒、黄公望、与董其昌友善,曾为其代笔,善用干笔焦墨,长于烘染。画云山出己意,烟云生动。首创“松江派”。

平原君战国(?—公元前251年),即赵胜,战国四大公子之一,赵武灵王之子,以“食客数千人”而著称。

赵学敏清朝(约1719年—1805年),清药学家。字依吉,号恕轩,浙江钱塘(浙江杭州)人。通医术,尤精药学,著成《本草纲目拾遗》,载药物七百十六种。

赵姓近代名人

赵之琛清朝(1781年—1860年),清篆刻家。浙江钱塘人,字次闲,号献父,别号宝月山人。篆刻早年师法陈鸿寿,后从陈豫钟,取各家之长,以工整挺拔出之,尤以单刀著名。为“西泠八家”之一。

赵之谦清末(1829年-1884年),清末三大画家之一。

赵厚麟江苏高邮人,现任国际电信联盟秘书长。

郡望

天水郡:西汉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初置。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)。

涿郡:汉高帝时置郡。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。

南阳郡:战国时秦国置郡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。

颖川郡:秦时置郡。此支赵氏,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。

下邳郡: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,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,治所在下邳(今江苏睢宁)。明朝时期废黜。

平原郡: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(公元前206年),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禹城、齐河、临邑、商河、惠民、阳信等地。东汉以后,或为国,或为郡。北魏时期废黜。

汉阳郡:东汉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,魏恢复天水原名。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,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,到南朝北周时废黜。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。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,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。

天水堂: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。

“琴鹤堂”: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,人称“铁面御史”。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,一清如水。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,就高兴地弹琴取乐。他养了一只鹤,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;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。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,只有一琴一鹤。赵氏还以“天水”、“孝思”、“谷治”、“萃涣”等为堂号。

“半部堂”:五代后周时,赵普助赵匡胤发动“陈桥兵变”建立宋朝。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。他又提出了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,巩固了中央集权,想方设法,把天下治理得很好。宋太祖就问:“爱卿!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?”赵普回答说:“我不过是靠了半部《论语》罢了!”赵普死后,家人整理他的书箱,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,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《论语》。

此外还有孝思堂、萃涣堂、爱日堂、顺和堂、忠恕堂、明宗堂、明德堂、庆源堂、积善堂、乐善堂、绵远堂、茂文斋、沐恩堂、孝义堂、著存堂、怀永堂、嘉会堂、清献堂、棣华堂、崇礼堂、文贤堂、沐思堂、谷诒堂、衍庆堂、双砚堂、敬彝堂、成文堂、永厚堂、忠恕堂、文杏堂、孝义堂、敬睦堂、永思堂、敦本堂、崇谊堂、崇本堂等堂号。

一、(趙)zhào

现行常见姓氏。为我国最大姓氏之一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,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佤、高山、仡佬、布依、傈僳、纳西、景颇、阿昌、哈尼、锡伯、东乡、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赢姓,与秦国同祖。少皡之后皆祖皋陶。皋陶十世曰蜚廉。蜚廉二子,一曰恶来。恶来之后为秦;二曰季胜,季胜生孟增,得幸於周成王,是为宅皋狼。皋狼生衡父。衡父生造父,为周穆王御。穆王赐以赵城,为赵氏。世居天水,其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。居涿郡者,后有天下。”故赵城在今山西赵城县西南。望出天水、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汉有赵安稽,匈奴人。”安稽,成帝时人,封昌武侯,此赵则出自匈奴族。

3、又据《旧唐书》云:“唐有赵曳夫,南蛮人。”则此赵出自唐代南方少数民族。

4、又据《五代史》称:“赵国珍,柯蛮酋之裔。”国珍,唐代宗时官工部尚书。牂柯,或作“牂牁”,音zāngkē,汉置郡,故地在贵州德江县西。此赵则出牂牁一带少数民族。

5、或为刘姓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载:“五代赵延寿本姓刘,为赵德钧养子,冒姓赵氏。”

6、又,其《总论·赐姓》又载:“赵氏,宋国姓(故当赐姓别氏):西夏李继棒赐姓名赵保忠、李继迁赐姓名赵保吉;神宗时州团练使穆辰,赐姓名赵思忠;河湟羌隆赞出降,赐姓名赵怀德;西番巴沁凡卜内附,赐姓赵氏;赵良嗣本燕人马植,易姓李,微宗赐姓赵氏;宇文虚中谋劫二帝归宋,不克而死,开禧中赐其后姓赵氏。”则此或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;或出自古之河湟羌;或出自古土蕃族;或出自古鲜卑族;或为马姓所改;或为穆姓所改,或为李姓所改,或为宇文氏所改。

7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又称:“元协楚尔,永古特氏,幼鞠于外祖兆斋家,人言伪为赵家。因姓赵氏;又,赵良弼,女真人,本姓兆斋氏,伪‘兆’为‘赵’,遂以赵为氏。”又,“明赐元人巴图姓名赵忠美。”则此赵或出自蒙古族,或出自女真族。

8、今佤族之赵姓,由佤姓“赛琐”所改。

9、今景颇族之赵姓,由“准瓦”氏所改;

10、今阿昌族之赵氏,则出自“喇父”氏。

11、今锡伯族之赵氏,由觉罗氏所改,速读“觉罗”二字取近似之音,谐以汉姓“赵”而得。

12、今回族之赵姓,始自元朝:“元赛典赤·赡思丁之后伯颜之裔。伯颜在元朝官至荣禄大夫、中书省平章政事,是元宪宗宠信的人物。元灭宋后,搜查皇室赵姓极严。姓赵的害怕杀头,便改了姓。宪宗发觉后,为了纠正此事,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姓为赵,以示放松查禁,回族之赵姓即由此姓。”注(8)——(12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13、哈尼族之赵姓,据《哈尼族简史》称:“天启《滇志·临安府·土司官志》:各长官司,俱本土罗罗和泥人,原无姓名,各从族汇之本治定名,或随世递承其父名之末字,更接一字相呼。弘治初,知府陈晟,以《百家姓》首二句,司分一姓,加于各名之上,惟纳楼东受。”

二、(趙)

赵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3%,为中国人口最多第七大姓。

赵姓起源:

1、系自嬴姓,帝颛顼之裔伯益之后。伯益13代孙造父善御,事周穆王,受封赵城(故城在今山西赵城西南),因氏。

2、夏桀臣有赵梁,则造父之前已有赵氏。

3、匈奴人姓。汉时昌武侯赵安稽为匈奴人,见《汉书》。

4、唐时南蛮亦有此姓,见《旧唐书》。

5、唐时贵州苗裔有此姓,系牂牁蛮酋之裔,见《五代史》。今苗族姓。

6、宋时李、穆、隆、马、宇文等赐姓赵,历代冒姓亦多赵氏。

7、金时斡准氏、术甲氏、黄掴氏(亦作汪古)、雍古氏等汉姓均为赵。

8、西夏人姓。

9、宋时犹太人定居开封,其后裔有李、赵、石、艾、金、高六姓。

10、清满洲姓,世居沈阳、沾河等地。又,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、喜塔喇氏、阿颜觉罗氏、觉尔察氏、伊尔根觉罗氏、阿哈觉罗氏、兆佳氏、鄂卓氏、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者。今满族姓。

11、清广西南宁府土司赵姓始于明朝。

12、瑶族姓。又云南金平瑶族勒鸣氏,汉姓为赵。

13、德昂族居荣聂拉氏,汉姓为赵。

14、佤族姓。又云南沦源佤族赛叟氏,汉姓为赵。

15、景颇族梅准瓦氏,汉姓为赵。

16、鄂伦春族帽活依尔氏,汉姓为赵。

17、锡伯族觉罗

赵姓名人:

赵夙,晋大夫。赵匡胤,宋朝开国之帝,涿郡人,仕周为殿前都点检,归德节度使,将军拒契丹,至陈桥驿,将士大噪,拥之南还,受周禅,即帝位,国号宋。

郡望: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、天水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(趙)zhào

现行常见姓氏。为我国最大姓氏之一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,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佤、高山、仡佬、布依、傈僳、纳西、景颇、阿昌、哈尼、锡伯、东乡、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赢姓,与秦国同祖。少皡之后皆祖皋陶。皋陶十世曰蜚廉。蜚廉二子,一曰恶来。恶来之后为秦;二曰季胜,季胜生孟增,得幸於周成王,是为宅皋狼。皋狼生衡父。衡父生造父,为周穆王御。穆王赐以赵城,为赵氏。世居天水,其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。居涿郡者,后有天下。”故赵城在今山西赵城县西南。望出天水、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汉有赵安稽,匈奴人。”安稽,成帝时人,封昌武侯,此赵则出自匈奴族。

3、又据《旧唐书》云:“唐有赵曳夫,南蛮人。”则此赵出自唐代南方少数民族。

4、又据《五代史》称:“赵国珍,柯蛮酋之裔。”国珍,唐代宗时官工部尚书。牂柯,或作“牂牁”,音zāngkē,汉置郡,故地在贵州德江县西。此赵则出牂牁一带少数民族。

5、或为刘姓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载:“五代赵延寿本姓刘,为赵德钧养子,冒姓赵氏。”

6、又,其《总论·赐姓》又载:“赵氏,宋国姓(故当赐姓别氏):西夏李继棒赐姓名赵保忠、李继迁赐姓名赵保吉;神宗时州团练使穆辰,赐姓名赵思忠;河湟羌隆赞出降,赐姓名赵怀德;西番巴沁凡卜内附,赐姓赵氏;赵良嗣本燕人马植,易姓李,微宗赐姓赵氏;宇文虚中谋劫二帝归宋,不克而死,开禧中赐其后姓赵氏。”则此或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;或出自古之河湟羌;或出自古土蕃族;或出自古鲜卑族;或为马姓所改;或为穆姓所改,或为李姓所改,或为宇文氏所改。

7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又称:“元协楚尔,永古特氏,幼鞠于外祖兆斋家,人言伪为赵家。因姓赵氏;又,赵良弼,女真人,本姓兆斋氏,伪‘兆’为‘赵’,遂以赵为氏。”又,“明赐元人巴图姓名赵忠美。”则此赵或出自蒙古族,或出自女真族。

8、今佤族之赵姓,由佤姓“赛琐”所改。

9、今景颇族之赵姓,由“准瓦”氏所改;

10、今阿昌族之赵氏,则出自“喇父”氏。

11、今锡伯族之赵氏,由觉罗氏所改,速读“觉罗”二字取近似之音,谐以汉姓“赵”而得。

12、今回族之赵姓,始自元朝:“元赛典赤·赡思丁之后伯颜之裔。伯颜在元朝官至荣禄大夫、中书省平章政事,是元宪宗宠信的人物。元灭宋后,搜查皇室赵姓极严。姓赵的害怕杀头,便改了姓。宪宗发觉后,为了纠正此事,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姓为赵,以示放松查禁,回族之赵姓即由此姓。”注(8)——(12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13、哈尼族之赵姓,据《哈尼族简史》称:“天启《滇志·临安府·土司官志》:各长官司,俱本土罗罗和泥人,原无姓名,各从族汇之本治定名,或随世递承其父名之末字,更接一字相呼。弘治初,知府陈晟,以《百家姓》首二句,司分一姓,加于各名之上,惟纳楼东受。”

二、(趙)

赵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3%,为中国人口最多第七大姓。

赵姓起源:

1、系自嬴姓,帝颛顼之裔伯益之后。伯益13代孙造父善御,事周穆王,受封赵城(故城在今山西赵城西南),因氏。

2、夏桀臣有赵梁,则造父之前已有赵氏。

3、匈奴人姓。汉时昌武侯赵安稽为匈奴人,见《汉书》。

4、唐时南蛮亦有此姓,见《旧唐书》。

5、唐时贵州苗裔有此姓,系牂牁蛮酋之裔,见《五代史》。今苗族姓。

6、宋时李、穆、隆、马、宇文等赐姓赵,历代冒姓亦多赵氏。

7、金时斡准氏、术甲氏、黄掴氏(亦作汪古)、雍古氏等汉姓均为赵。

8、西夏人姓。

9、宋时犹太人定居开封,其后裔有李、赵、石、艾、金、高六姓。

10、清满洲姓,世居沈阳、沾河等地。又,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、喜塔喇氏、阿颜觉罗氏、觉尔察氏、伊尔根觉罗氏、阿哈觉罗氏、兆佳氏、鄂卓氏、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者。今满族姓。

11、清广西南宁府土司赵姓始于明朝。

12、瑶族姓。又云南金平瑶族勒鸣氏,汉姓为赵。

13、德昂族居荣聂拉氏,汉姓为赵。

14、佤族姓。又云南沦源佤族赛叟氏,汉姓为赵。

15、景颇族梅准瓦氏,汉姓为赵。

16、鄂伦春族帽活依尔氏,汉姓为赵。

17、锡伯族觉罗

赵姓名人:

赵夙,晋大夫。赵匡胤,宋朝开国之帝,涿郡人,仕周为殿前都点检,归德节度使,将军拒契丹,至陈桥驿,将士大噪,拥之南还,受周禅,即帝位,国号宋。

郡望: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、天水。

堂号

天水郡:西汉元鼎三年(公元前114年)初置。相当于今甘肃省天水市及陇西以东地区,治所在平襄(今甘肃省通渭县西北)。

涿郡:汉高帝时置郡。此支赵氏为颖川赵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西汉颖川太守赵广汉之后裔。

南阳郡:战国时秦国置郡。此支赵氏为天水赵氏分支,其开基始祖为东汉太傅赵嘉。

颖川郡:秦时置郡。此支赵氏,其开基始祖为赵王迁后裔西汉京兆君尹赵广汉。

下邳郡:秦朝时期在今江苏睢宁西北一带设下邳县,南北朝宋国时期改为下邳郡,治所在下邳(今江苏睢宁)。明朝时期废黜。

平原郡:始建于西汉高祖时期的西汉初年(公元前206年),治所在今山东省平原县西南。辖境相当于今山东省平原、陵县、禹城、齐河、临邑、商河、惠民、阳信等地。东汉以后,或为国,或为郡。北魏时期废黜。

汉阳郡:东汉永平十七年(公元74年)曾改天水郡为汉阳郡,魏恢复天水原名。北魏时期有两个天水郡,都在今甘肃省甘谷县境内,到南朝北周时废黜。隋朝时期又曾以成州为汉阳郡。五代时期后周置汉阳军,即今湖北省武汉市汉阳区。

天水堂:以其地望天水郡而立此堂。

“琴鹤堂”:宋朝时殿中侍御史赵忭是个清廉爱民的好官,人称“铁面御史”。他当成都知府的时候,一清如水。他看到人民安居乐业,就高兴地弹琴取乐。他养了一只鹤,时常用鹤毛的洁白勉励自己不贪污;用鹤头上的红色勉励自己赤心为国。他穷得什么东西都没有,只有一琴一鹤。赵氏还以“天水”、“孝思”、“谷治”、“萃涣”等为堂号。

“半部堂”:五代后周时,赵普助赵匡胤发动“陈桥兵变”建立宋朝。宋太祖赵匡胤于是封赵普为宰相。他又提出了“杯酒释兵权”的方法削减了地方武装,巩固了中央集权,想方设法,把天下治理得很好。宋太祖就问:“爱卿!你怎样把国家治得这么好的?”赵普回答说:“我不过是靠了半部《论语》罢了!”赵普死后,家人整理他的书箱,果真什么宝贝也没有,只有他活着的时候常读的一部《论语》。

此外还有孝思堂、萃涣堂、爱日堂、顺和堂、忠恕堂、明宗堂、明德堂、庆源堂、积善堂、乐善堂、绵远堂、茂文斋、沐恩堂、孝义堂、著存堂、怀永堂、嘉会堂、清献堂、棣华堂、崇礼堂、文贤堂、沐思堂、谷诒堂、衍庆堂、双砚堂、敬彝堂、成文堂、永厚堂、忠恕堂、文杏堂、孝义堂、敬睦堂、永思堂、敦本堂、崇谊堂、崇本堂等堂号。

一、(趙)zhào

现行常见姓氏。为我国最大姓氏之一,分布很广,几遍全国各地,今北京,河北之尚义,山东之平邑,江西之金溪,云南之陇川、泸水、河口等地均有分布。汉、满、蒙、回、藏、苗、瑶、彝、鲜、佤、高山、仡佬、布依、傈僳、纳西、景颇、阿昌、哈尼、锡伯、东乡、鄂伦春等多个民族皆有此姓。《郑通志》、《续通志》、《清通志》之《氏族略》亦俱收载。其源不一:

1、郑樵注云:“赢姓,与秦国同祖。少皡之后皆祖皋陶。皋陶十世曰蜚廉。蜚廉二子,一曰恶来。恶来之后为秦;二曰季胜,季胜生孟增,得幸於周成王,是为宅皋狼。皋狼生衡父。衡父生造父,为周穆王御。穆王赐以赵城,为赵氏。世居天水,其赵宗散处者皆以国为氏。居涿郡者,后有天下。”故赵城在今山西赵城县西南。望出天水、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。

2、《姓氏考略》据《汉书》注云:“汉有赵安稽,匈奴人。”安稽,成帝时人,封昌武侯,此赵则出自匈奴族。

3、又据《旧唐书》云:“唐有赵曳夫,南蛮人。”则此赵出自唐代南方少数民族。

4、又据《五代史》称:“赵国珍,柯蛮酋之裔。”国珍,唐代宗时官工部尚书。牂柯,或作“牂牁”,音zāngkē,汉置郡,故地在贵州德江县西。此赵则出牂牁一带少数民族。

5、或为刘姓所改。《续通志·氏族略·总论·冒氏》载:“五代赵延寿本姓刘,为赵德钧养子,冒姓赵氏。”

6、又,其《总论·赐姓》又载:“赵氏,宋国姓(故当赐姓别氏):西夏李继棒赐姓名赵保忠、李继迁赐姓名赵保吉;神宗时州团练使穆辰,赐姓名赵思忠;河湟羌隆赞出降,赐姓名赵怀德;西番巴沁凡卜内附,赐姓赵氏;赵良嗣本燕人马植,易姓李,微宗赐姓赵氏;宇文虚中谋劫二帝归宋,不克而死,开禧中赐其后姓赵氏。”则此或出自古羌族之党项人;或出自古之河湟羌;或出自古土蕃族;或出自古鲜卑族;或为马姓所改;或为穆姓所改,或为李姓所改,或为宇文氏所改。

7、《续通志·氏族略》又称:“元协楚尔,永古特氏,幼鞠于外祖兆斋家,人言伪为赵家。因姓赵氏;又,赵良弼,女真人,本姓兆斋氏,伪‘兆’为‘赵’,遂以赵为氏。”又,“明赐元人巴图姓名赵忠美。”则此赵或出自蒙古族,或出自女真族。

8、今佤族之赵姓,由佤姓“赛琐”所改。

9、今景颇族之赵姓,由“准瓦”氏所改;

10、今阿昌族之赵氏,则出自“喇父”氏。

11、今锡伯族之赵氏,由觉罗氏所改,速读“觉罗”二字取近似之音,谐以汉姓“赵”而得。

12、今回族之赵姓,始自元朝:“元赛典赤·赡思丁之后伯颜之裔。伯颜在元朝官至荣禄大夫、中书省平章政事,是元宪宗宠信的人物。元灭宋后,搜查皇室赵姓极严。姓赵的害怕杀头,便改了姓。宪宗发觉后,为了纠正此事,把当时执政的伯颜赐姓为赵,以示放松查禁,回族之赵姓即由此姓。”注(8)——(12)见《中国人的姓名》。

13、哈尼族之赵姓,据《哈尼族简史》称:“天启《滇志·临安府·土司官志》:各长官司,俱本土罗罗和泥人,原无姓名,各从族汇之本治定名,或随世递承其父名之末字,更接一字相呼。弘治初,知府陈晟,以《百家姓》首二句,司分一姓,加于各名之上,惟纳楼东受。”

二、(趙)

赵姓分布:分布极广,约占全国汉族人口2.3%,为中国人口最多第七大姓。

赵姓起源:

1、系自嬴姓,帝颛顼之裔伯益之后。伯益13代孙造父善御,事周穆王,受封赵城(故城在今山西赵城西南),因氏。

2、夏桀臣有赵梁,则造父之前已有赵氏。

3、匈奴人姓。汉时昌武侯赵安稽为匈奴人,见《汉书》。

4、唐时南蛮亦有此姓,见《旧唐书》。

5、唐时贵州苗裔有此姓,系牂牁蛮酋之裔,见《五代史》。今苗族姓。

6、宋时李、穆、隆、马、宇文等赐姓赵,历代冒姓亦多赵氏。

7、金时斡准氏、术甲氏、黄掴氏(亦作汪古)、雍古氏等汉姓均为赵。

8、西夏人姓。

9、宋时犹太人定居开封,其后裔有李、赵、石、艾、金、高六姓。

10、清满洲姓,世居沈阳、沾河等地。又,满洲八旗姓爱新觉罗氏、喜塔喇氏、阿颜觉罗氏、觉尔察氏、伊尔根觉罗氏、阿哈觉罗氏、兆佳氏、鄂卓氏、蒙鄂络氏等均有改姓赵者。今满族姓。

11、清广西南宁府土司赵姓始于明朝。

12、瑶族姓。又云南金平瑶族勒鸣氏,汉姓为赵。

13、德昂族居荣聂拉氏,汉姓为赵。

14、佤族姓。又云南沦源佤族赛叟氏,汉姓为赵。

15、景颇族梅准瓦氏,汉姓为赵。

16、鄂伦春族帽活依尔氏,汉姓为赵。

17、锡伯族觉罗

赵姓名人:

赵夙,晋大夫。赵匡胤,宋朝开国之帝,涿郡人,仕周为殿前都点检,归德节度使,将军拒契丹,至陈桥驿,将士大噪,拥之南还,受周禅,即帝位,国号宋。

郡望:南阳、金城、下邳、颍川、天水。

栏目导航

热门姓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