首页 > 百家姓

[ diàn ]

读音:diàn

拼音:dian

简繁:店

五笔:YHKD

五行:火

部外:暂无

五笔:YHKD

笔画:8画

吉凶:吉

仓颉:IYR

结构:半包围

郑码:TGIJ

四角:00261

区位:2174

统一码:5E97

异体字:坫

英汉互译:shop,store,inn,hotel

笔顺:点、横、撇、竖、横、竖、横折、横

笔顺演示

王由三横一竖构成,三横代表天、地、人,一竖贯通天、地、人,这就是天、地、人都要归“王”管的不二哲学。上古时期夏、商、周三代的最高统治者被称为“王”。“王”作为姓氏即来源于“王”这个至尊之位;东周时期的姬晋为王姓始祖。

百家姓排名

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
最新29862018年2014年
2013年2007年2006年
1995年1987年1982年
明朝元朝宋朝
北宋

内容来源于:www.tangqie.com

起源

店姓主要源自:子姓、祁姓、姬姓。

店姓店姓起源一

源于子姓,出自殷商箕子后裔女真族完颜氏部落,属于以居邑名称为氏。宋、辽、金时期以前,女真族分为几十个不相统属的部落群体,完颜氏部族在女真诸部中地位并不突出。至乌古乃任完颜部长时,完颜氏才逐渐发展成为强大的部落,并征服和联合十几个部族组成部落联盟。乌古乃成为部落联盟长,并被大辽国授予了节度使称号。乌古乃利用辽国的支持,加紧进行统一女真各部的活动,“前后愿附者众”。女真族完颜部的历史,大概只能从公元十世纪初叶的函普说起,函普在后来被金国政权追尊为始祖,他是完颜部最早有名字可记的部落酋长。自函普以后,一直要到第六代酋长乌古乃时,才开始有确切的年代记载。完颜氏是女真族的著名姓氏,在中国北方建立了金国。金国被蒙古和南宋联合灭亡后,其后裔散居于各地。历经数百年变迁,他们中的绝大部分已经被汉族同化了,在语言、服饰、习俗等方面与汉族并无差异,这已是人们普遍认可的结论。可是,虽然经历了数百年与汉族杂居共处的生活,这些完颜氏后裔仍然或多或少地保留有不同于汉族的民族意识。这实为耐人寻味的现象,也是史学界比较关心的问题。在宋、元时期称为益店的地区,即今陕西省岐山县蒲村乡马庄村一带,至今生活着一支完颜氏后裔,史学界称之为“岐山完颜”。与众所周知的泾川完颜不同,岐山完颜氏一直鲜为人知,因而是从未有外姓迁入的氏族群体,实际上是西北地区目前比较纯粹的完颜氏后裔。益店,保留有金国大元帅完颜·鄂和的墓和完颜家族的祠堂,一千余人皆为完颜鄂和的后裔,一直在岐山县蒲村乡马庄村生息繁衍,全部取汉姓“王”为姓氏,是明太祖朱元璋所赐姓氏。

但其原来守护完颜·鄂和墓葬的兵丁马弁,却不能使用“王”姓,因此就以所居地名“益店”中的“店”为姓氏,称店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就如同其先租完颜·鄂的那些传令兵之后裔也不得姓“王”而姓“令”,称令氏一样。

店姓店姓起源二

源于祁姓和姬姓,出自周王朝时期唐国与鲁国后裔,属于以国名避难改姓为氏。唐国,据西周早期铜器《中觯》铭文考证,唐国最迟在西周早期就已立国,而在文献上则最早出现在西周晚期,祁姓,系远古帝王唐尧之后。西周初期周武王姬发(公元前1122~前1104在位,待考)封尧帝之子丹朱的后裔于唐邑(今河南方城),承祀远古帝王唐尧,称唐侯,侯爵,史称唐国。

到了周成王姬颂在位时期(公元前1103~前1081年待考),把唐国之地封给他的弟弟叔虞,而将尧帝之后的唐国迁至故杜国之地(今湖北随州唐县镇)。据史籍《左传·哀公十七年》中的记载,还是在春秋早期,楚国就凭强大的武力威服了唐国。在整个春秋中期,唐国完全沦为强楚的附庸。到了周敬王姬丐(姬匄)十五年(楚昭王熊壬十一年,公元前505年),唐国最终灭于楚国。唐国灭亡后,其王族后裔以及部分国人以故国名为姓氏,改称唐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到了先秦时期的秦庄襄王嬴异人(嬴子楚)元年(楚考烈王熊完十四年,鲁顷公姬雠二十四年,公元前249年),历史悠久的姬姓鲁国也被楚国考烈王所灭,其封居在唐邑(今山东聊城东昌府区)的后裔子孙亦改姓为唐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到了李唐王朝末期的唐乾符二年(公元875年),爆发了著名的黄巢起义,李、唐家族都有蒙难,唐氏后裔为避战乱杀戮,便将姓氏“唐”字简改为字型相近的“店”字,称店氏,世代相传至今。

不过,到底是那一支唐氏所改?有传说是唐朝中和年间(公元881~888年)的唐寿兴(唐丕谟之子,字松龄,号礼翁,行敬四)之后裔。那么,唐寿兴一族源是出祁姓还是姬姓,史书中未有详载,其家谱中也语焉不详,因此还有待进一步考证。

岐阳郡:秦始皇统一中国后(公元前221年),宝鸡属内史地。西汉高祖元年乙未(公元前206年)属雍;西汉高祖二年丙申(公元前205年)改为中地郡;西汉高祖九年癸卯(公元前198年)又改属内史;汉景帝分属右内史;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(公元前135年)仍因之;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(公元前104年)更名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汉献帝时(公元189~220年)省扶风都尉,置汉安郡。曹魏(公元220~265年)为扶风郡。晋惠帝时(公元290~306年)改为秦国。北魏太武帝时期(公元424~452年)置秦平郡,兼置岐州。西魏(公元535~556年)改秦平郡为岐阳郡。隋初,置岐州;隋朝炀帝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8年)废州置扶风郡。唐朝初期置岐州;唐玄宗天宝年间(公元742~756年)改为扶风郡;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(公元756年)改为凤翔郡,不久又改为凤翔府;唐朝宗宝应年间(公元762~763年)因之,属关内道。五代时期属关西道。宋朝时期属秦凤路,为风翔府。金国时期置天兴军,属陕西西路。元朝初期立凤翔总管府,后更为散府,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。明朝时期仍为凤翔府,隶陕西布政使司,分属关西道。清朝初期仍沿旧制为凤翔府;清朝康熙九年庚戌(公元1670年)裁关西道,分隶西安粮盐道;清朝乾隆九年甲子(公元1744年)改隶驿盐道.为分巡凤邻道。中华民国二年癸丑(公元1913年)属陕西省关中道;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(公元1933年)撤道,由省直辖宝鸡各县;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(公元1938年),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,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,凤翔、千阳、陇县、麟游、岐山、扶风、眉县、武功、周至;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(公元1941年)2月,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。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(公元1949年)7月14日宝鸡解放,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,时领宝鸡、风翔、岐山、扶风、千阳、陇县、眉县、风县共八县和宝鸡市(县级市)。1950年庚寅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;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、武功等六县,共领十四县一市,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。1953年癸巳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、周至等五县,并新设太白区,共领十九县一市一区。1956年丙申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,原属县市直隶于省。1960~1961年9月宝鸡市领风翔、陇县、凤县(均为并县以后)三县。1961年辛丑复设宝鸡专区,领宝鸡、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武功、眉县、凤县、千阳、陇县、太白共十一县和宝鸡市(县级市)。1966年丙午宝鸡专区改领十一县,宝鸡市为省辖。1969年己酉专区改名宝鸡地区,仍领十一县一市。1971年辛亥2月地区撤销。1971年3月~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(地级市),领十一县二区。1979年己未3月复设宝鸡地区,只领十一县;地市并存,宝鸡市领金台、渭滨二区。1980年庚申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,以地级市领导县、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,时领十一县二区。1982年壬戌12月新设杨陵区,共领十一县三区。1983年癸亥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;宝鸡市辖金台、渭滨二区和宝鸡、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陇县、千阳、凤县、太白、眉县十县。2003年癸未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陈仓区,宝鸡市辖金台、渭滨、陈仓三区和风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陇县、千阳、凤县、太白、眉县九县。

晋昌郡: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置晋昌郡,治所在今甘肃安西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、玉门市一带。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,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。另有一处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。

北海郡: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(癸巳,公元前148年)分齐郡置郡,治所在北海(一说营陵,今山东昌乐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、烟台一带地区。隋、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,治益都,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。

鲁郡:亦称鲁国、鲁国郡、东鲁郡。西汉朝初期,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,治所在鲁县(今山东曲阜)。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、泗水、滋阳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。另外,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,改鲁县为汶阳县,继而恢复曲阜原名,治所在兖州。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,虽然辖有曲阜,治所亦在兖州,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(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)。

晋阳郡:春秋末期,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,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。秦国改置为晋阳县,为太原郡治所,属太原郡辖属(今山西太原),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。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,晋阳为太原国都,不久又兼置并州。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,晋阳归属于冀州,分置为恒山、西河二郡,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。西晋时期予以扩建。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,在旧城增设龙山县。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,而原晋阳则为太原。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。大宋王朝灭北汉后,毁掉晋阳,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

晋阳堂:以郡立堂。

晋昌堂:以郡立堂。

北海堂:以郡立堂。

岐阳堂:以郡立堂。

礼敬堂:唐寿兴:字松龄,号礼翁行敬四,襟怀淡宕,啸傲山水因念,祖训万邑可家,遂契妻子而迁焉,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,绵远无穷,迄今千余年。后人以其号为堂,称“礼敬堂”。

一、diàn

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。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》亦收。其注云:“今河南有此姓。”

二、

综合: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安徽淮南有此姓。

历史名人

郡望

岐阳郡:秦始皇统一中国后(公元前221年),宝鸡属内史地。西汉高祖元年乙未(公元前206年)属雍;西汉高祖二年丙申(公元前205年)改为中地郡;西汉高祖九年癸卯(公元前198年)又改属内史;汉景帝分属右内史;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(公元前135年)仍因之;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(公元前104年)更名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汉献帝时(公元189~220年)省扶风都尉,置汉安郡。曹魏(公元220~265年)为扶风郡。晋惠帝时(公元290~306年)改为秦国。北魏太武帝时期(公元424~452年)置秦平郡,兼置岐州。西魏(公元535~556年)改秦平郡为岐阳郡。隋初,置岐州;隋朝炀帝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8年)废州置扶风郡。唐朝初期置岐州;唐玄宗天宝年间(公元742~756年)改为扶风郡;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(公元756年)改为凤翔郡,不久又改为凤翔府;唐朝宗宝应年间(公元762~763年)因之,属关内道。五代时期属关西道。宋朝时期属秦凤路,为风翔府。金国时期置天兴军,属陕西西路。元朝初期立凤翔总管府,后更为散府,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。明朝时期仍为凤翔府,隶陕西布政使司,分属关西道。清朝初期仍沿旧制为凤翔府;清朝康熙九年庚戌(公元1670年)裁关西道,分隶西安粮盐道;清朝乾隆九年甲子(公元1744年)改隶驿盐道.为分巡凤邻道。中华民国二年癸丑(公元1913年)属陕西省关中道;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(公元1933年)撤道,由省直辖宝鸡各县;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(公元1938年),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,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,凤翔、千阳、陇县、麟游、岐山、扶风、眉县、武功、周至;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(公元1941年)2月,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。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(公元1949年)7月14日宝鸡解放,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,时领宝鸡、风翔、岐山、扶风、千阳、陇县、眉县、风县共八县和宝鸡市(县级市)。1950年庚寅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;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、武功等六县,共领十四县一市,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。1953年癸巳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、周至等五县,并新设太白区,共领十九县一市一区。1956年丙申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,原属县市直隶于省。1960~1961年9月宝鸡市领风翔、陇县、凤县(均为并县以后)三县。1961年辛丑复设宝鸡专区,领宝鸡、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武功、眉县、凤县、千阳、陇县、太白共十一县和宝鸡市(县级市)。1966年丙午宝鸡专区改领十一县,宝鸡市为省辖。1969年己酉专区改名宝鸡地区,仍领十一县一市。1971年辛亥2月地区撤销。1971年3月~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(地级市),领十一县二区。1979年己未3月复设宝鸡地区,只领十一县;地市并存,宝鸡市领金台、渭滨二区。1980年庚申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,以地级市领导县、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,时领十一县二区。1982年壬戌12月新设杨陵区,共领十一县三区。1983年癸亥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;宝鸡市辖金台、渭滨二区和宝鸡、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陇县、千阳、凤县、太白、眉县十县。2003年癸未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陈仓区,宝鸡市辖金台、渭滨、陈仓三区和风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陇县、千阳、凤县、太白、眉县九县。

晋昌郡: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置晋昌郡,治所在今甘肃安西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、玉门市一带。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,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。另有一处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。

北海郡: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(癸巳,公元前148年)分齐郡置郡,治所在北海(一说营陵,今山东昌乐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、烟台一带地区。隋、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,治益都,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。

鲁郡:亦称鲁国、鲁国郡、东鲁郡。西汉朝初期,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,治所在鲁县(今山东曲阜)。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、泗水、滋阳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。另外,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,改鲁县为汶阳县,继而恢复曲阜原名,治所在兖州。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,虽然辖有曲阜,治所亦在兖州,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(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)。

晋阳郡:春秋末期,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,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。秦国改置为晋阳县,为太原郡治所,属太原郡辖属(今山西太原),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。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,晋阳为太原国都,不久又兼置并州。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,晋阳归属于冀州,分置为恒山、西河二郡,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。西晋时期予以扩建。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,在旧城增设龙山县。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,而原晋阳则为太原。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。大宋王朝灭北汉后,毁掉晋阳,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

晋阳堂:以郡立堂。

晋昌堂:以郡立堂。

北海堂:以郡立堂。

岐阳堂:以郡立堂。

礼敬堂:唐寿兴:字松龄,号礼翁行敬四,襟怀淡宕,啸傲山水因念,祖训万邑可家,遂契妻子而迁焉,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,绵远无穷,迄今千余年。后人以其号为堂,称“礼敬堂”。

一、diàn

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。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》亦收。其注云:“今河南有此姓。”

二、

综合: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安徽淮南有此姓。

姓氏源流

一、diàn

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。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》亦收。其注云:“今河南有此姓。”

二、

综合: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安徽淮南有此姓。

堂号

岐阳郡:秦始皇统一中国后(公元前221年),宝鸡属内史地。西汉高祖元年乙未(公元前206年)属雍;西汉高祖二年丙申(公元前205年)改为中地郡;西汉高祖九年癸卯(公元前198年)又改属内史;汉景帝分属右内史;汉武帝建元六年丙午(公元前135年)仍因之;西汉朝太初元年丁丑(公元前104年)更名右扶风,为三辅之一。汉献帝时(公元189~220年)省扶风都尉,置汉安郡。曹魏(公元220~265年)为扶风郡。晋惠帝时(公元290~306年)改为秦国。北魏太武帝时期(公元424~452年)置秦平郡,兼置岐州。西魏(公元535~556年)改秦平郡为岐阳郡。隋初,置岐州;隋朝炀帝大业年间(公元605~618年)废州置扶风郡。唐朝初期置岐州;唐玄宗天宝年间(公元742~756年)改为扶风郡;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(公元756年)改为凤翔郡,不久又改为凤翔府;唐朝宗宝应年间(公元762~763年)因之,属关内道。五代时期属关西道。宋朝时期属秦凤路,为风翔府。金国时期置天兴军,属陕西西路。元朝初期立凤翔总管府,后更为散府,先后属陕西等处行中书省、陕西汉中道肃政廉访司。明朝时期仍为凤翔府,隶陕西布政使司,分属关西道。清朝初期仍沿旧制为凤翔府;清朝康熙九年庚戌(公元1670年)裁关西道,分隶西安粮盐道;清朝乾隆九年甲子(公元1744年)改隶驿盐道.为分巡凤邻道。中华民国二年癸丑(公元1913年)属陕西省关中道;中华民国二十二年癸酉(公元1933年)撤道,由省直辖宝鸡各县;中华民国二十七年戊寅(公元1938年),在凤翔设陕西省第九行政督察区,督察专员公署辖宝鸡,凤翔、千阳、陇县、麟游、岐山、扶风、眉县、武功、周至;中华民国三十年辛巳(公元1941年)2月,第九区督察专员公署迁至宝鸡。中华民国三十八年己丑(公元1949年)7月14日宝鸡解放,陕甘宁边区政府宝鸡分区机关进驻宝鸡市,时领宝鸡、风翔、岐山、扶风、千阳、陇县、眉县、风县共八县和宝鸡市(县级市)。1950年庚寅1月宝鸡分区划归陕西省辖;5月2日分区增领麟游、武功等六县,共领十四县一市,1950年庚寅l0月11日改宝鸡分区为专区。1953年癸巳1月30日宝鸡专区又增领兴平、周至等五县,并新设太白区,共领十九县一市一区。1956年丙申10月1日宝鸡专区撤销,原属县市直隶于省。1960~1961年9月宝鸡市领风翔、陇县、凤县(均为并县以后)三县。1961年辛丑复设宝鸡专区,领宝鸡、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武功、眉县、凤县、千阳、陇县、太白共十一县和宝鸡市(县级市)。1966年丙午宝鸡专区改领十一县,宝鸡市为省辖。1969年己酉专区改名宝鸡地区,仍领十一县一市。1971年辛亥2月地区撤销。1971年3月~1979年3月改为宝鸡市(地级市),领十一县二区。1979年己未3月复设宝鸡地区,只领十一县;地市并存,宝鸡市领金台、渭滨二区。1980年庚申8月宝鸡地区与宝鸡市合并,以地级市领导县、区代替地区领县的体制,时领十一县二区。1982年壬戌12月新设杨陵区,共领十一县三区。1983年癸亥11月武功县与杨陵区划归咸阳市辖;宝鸡市辖金台、渭滨二区和宝鸡、凤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陇县、千阳、凤县、太白、眉县十县。2003年癸未5月26日宝鸡县撤县成立陈仓区,宝鸡市辖金台、渭滨、陈仓三区和风翔、岐山、扶风、麟游、陇县、千阳、凤县、太白、眉县九县。

晋昌郡:西晋至北周时期分敦煌郡置晋昌郡,治所在今甘肃安西,其时辖地在今甘肃省安西县、玉门市一带。其地在隋朝时期均属敦煌郡,唐朝时期又析出为瓜州晋昌郡。另有一处晋昌郡是在南北朝期间的后梁设于今陕西省石泉县一带。

北海郡:汉朝时期景帝中元二年(癸巳,公元前148年)分齐郡置郡,治所在北海(一说营陵,今山东昌乐)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潍坊、烟台一带地区。隋、唐两朝的北海郡即青州,治益都,其时辖地在今潍坊等一带地区。

鲁郡:亦称鲁国、鲁国郡、东鲁郡。西汉朝初期,汉高祖将秦朝原来的薛郡改为鲁国,治所在鲁县(今山东曲阜)。三国时期的曹魏政权以及晋朝时期改为鲁郡,其时辖地在今山东省曲阜、泗水、滋阳一带地区。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政权又改其为任城郡。另外,隋朝时期也有个鲁州鲁郡,改鲁县为汶阳县,继而恢复曲阜原名,治所在兖州。唐朝时期有个兖州鲁郡,虽然辖有曲阜,治所亦在兖州,而将原鲁国郡治迁至今山东省的滋县(今山东德州陵县滋镇)。

晋阳郡:春秋末期,赵简子家臣董安于始筑晋阳城,在今太原西南晋源镇。秦国改置为晋阳县,为太原郡治所,属太原郡辖属(今山西太原),不久又改名为太原郡。西汉初年曾经设为太原国,晋阳为太原国都,不久又兼置并州。东汉时期撤掉了并州,晋阳归属于冀州,分置为恒山、西河二郡,在今陕西省太原市西南。西晋时期予以扩建。南北朝时期北齐于汾水东岸增筑新城,在旧城增设龙山县。隋朝时期以龙山县为晋阳,而原晋阳则为太原。五代时期为北汉都城。大宋王朝灭北汉后,毁掉晋阳,将其移到并州至阳曲(今山西太原)。

晋阳堂:以郡立堂。

晋昌堂:以郡立堂。

北海堂:以郡立堂。

岐阳堂:以郡立堂。

礼敬堂:唐寿兴:字松龄,号礼翁行敬四,襟怀淡宕,啸傲山水因念,祖训万邑可家,遂契妻子而迁焉,其才猷经济道德文章真足垂裕后世,绵远无穷,迄今千余年。后人以其号为堂,称“礼敬堂”。

一、diàn

罕见姓氏。《新编千家姓》收载。《姓氏词典》据《河南省革命烈士英名录》亦收。其注云:“今河南有此姓。”

二、

综合:源出不详。见《新编千家姓》。安徽淮南有此姓。

栏目导航

热门姓氏